日前,“兩院”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勝利召開。就在大會結束不久,本刊主編于丁和專訪部記者楊衛(wèi)遠在北京交 大隧道中心,對中國工程院著名院士、我國地下工程及隧道專家王夢恕先生進行了專訪。
王老雖已年逾古稀,但依然精神矍鑠、步履矯健,依然 以旺盛的精力奔波于祖國各大鐵路工程一線,為我國鐵路 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發(fā)揮著一名科學家的巨大作用。在本次專訪的前 一天,王老尚在大連參加大連市地鐵的論證,而兩個小時之 后,王老又將趕往首都機場,去鄭州參加鄭州市地鐵建設的 相關會議。就在這兩個多小時內,王老以他和藹可親的話 語,思維縝密的言辭,開始了我們的交談……
《路訊》:當前,以輪軌技術建設的京滬高鐵正在建設中,京津高 速作為京滬高鐵線路中的一段,剛剛跑出了“世界第一速 度”,并即將于8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,而曾經通過國務院批 準的滬杭磁懸浮項目因各種原因暫時擱淺,這說明了,以您 為代表的專家呼吁得到了政府決策者的高度重視和執(zhí)行。高 速磁懸浮與高速輪軌技術都屬于目前世界先進技術,那么您 為什么反對磁懸浮技術在中國使用,并且還那么堅決呢?
王院士:首先從京滬高鐵項目來說,大家可能不知道,在京滬高 鐵立項以后究竟是采用高速磁懸浮牽引還是用高速輪軌技 術牽引,爭論了五年,最終確定了高速輪軌技術。我曾經寫 過一篇《京滬高速鐵路不用磁懸浮技術體現了科學發(fā)展觀》 的論文。闡釋了為什么不用磁懸浮方案的八個原因。首先 是磁懸浮技術與我國現有輪軌技術不能兼容成網;其次是建 造成本和運營成本太高,比輪軌建設成本高出一倍以上,運 營成本要高出10倍左右;第三是做為商用交通工具中間試驗 證明:不具備安全、可靠、適用、經濟的四項嚴格要求;四 是環(huán)境破壞相當嚴重;五是運輸能力低,尤其運量的靈活性 很差,早晚高峰適應能力差;六是修建和運營造價高于輪軌 2倍以上,安全、可靠性也差于輪軌;七是安全運營低于輪 軌;最后一個原因是維修費用難以控制。(具體闡釋內容詳 見中華鐵道網-市場論著《京滬高速鐵路不用磁懸浮技術體 現了科學發(fā)展觀》)
胡錦濤總書記在6月23日的“兩院”院士大會上強調, “必須堅持科技為經濟社會發(fā)展服務、為人民服務。”“把 科技進步和創(chuàng)新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、提高人民科學 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緊密結合起來。”這就是說,不能為了 發(fā)展科技而發(fā)展科技,科學技術的引進必須適應我國的國 情,必須能夠有利于老百姓的生活,必須符合“安全、可 靠、實用、經濟、先進”的“十字”原則,并且這五個詞的 次序不能顛倒。技術最終是為人民群眾的生活服務的,如果 一項技術不能安全經濟地運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,那么 它只能作為一種觀賞型的“技術”、體驗型的“技術”。從 這個角度出發(fā),我曾在多個媒體上明確表態(tài),磁懸浮列車只 能作為一種費用高昂的“交通玩具”,不能作為一種在實踐 中運用的“交通工具”。我們做科研工作的,一定要避免 “純技術”觀。
《路訊》:專家作為在某個特定領域的“知識權威”,在某種意義 上可以說是政府的“參謀”和民眾的“代言”。大家看到, 無論是您對磁懸浮項目的反對還是取消奧運“鳥巢”頂蓋設 計的建議,都得到了行政決策者的重視和執(zhí)行。作為一名在 鐵路隧道領域成就卓著的權威專家,那么請您談談專家在民 眾與政府之間的角色該如何定位?在中央提出“建設節(jié)約型 社會”,貫徹“科學發(fā)展觀”的時代大背景下,您認為專家 應該具備怎樣的職業(yè)操守,才能為國家節(jié)約資源、杜絕浪 費、“多快好省”地建設發(fā)揮積極地作用?
王院士: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尖銳。事實上,無論是建國之初周恩 來總理提出的“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”還是在當前黨 中央國務院提出的“建設節(jié)約型社會”,貫徹“科學發(fā)展 觀”,都體現了我國執(zhí)政高層和人民群眾對國家建設中人 力、財力和資源浪費現象的杜絕和反對。拿鐵路系統(tǒng)來說, 一個項目上馬,少輒需要投資幾個億、十幾個億,多輒需要 投資幾十、幾百甚至上千億,用的都是國家的錢、老百姓的 錢、納稅人的錢。我們平時在生活小事上要注意節(jié)約,在國 家大中型項目上更應該提倡節(jié)約。耗資如此巨大的項目,只 要把沒必要花的錢省下來,擠一擠就是幾個億十幾個億甚至 數十上百個億。就拿京滬高速線來說,如果采用了磁懸浮技 術,投資預算會多出一倍,達到五、六千個億,而采用高速 輪軌技術有兩千五百個億就夠了,并且也是符合安全、可 靠、實用、經濟、先進這“十字”原則的。“夕發(fā)朝至”列 車具有最優(yōu)的性價比,夠用就好,浪費如此巨額的投資追求 不必要的高速度是不值得的。把這些錢省下來,用于我們的 教育、醫(yī)療、福利事業(yè)不好嗎?同樣是人口超過十個億的大 國,印度可以做到老百姓看病不要錢,我們?yōu)槭裁醋霾坏剑?無論什么樣的項目,必須立足于我們還是發(fā)展中國家這一基 本國情。
這里我想重點談一談專家的“責任心”問題。專家群體 的角色定位:對上,是決策者的“思想庫”和“智囊團”; 對下,是老百姓的“傳話筒”和“代言人”。專家作為在某 個特定領域的“知識權威”,在智力提供方面應該從國家和 人民的角度出發(fā),每提出一個方案都應該全面、通盤、長遠 地考慮,每干一個工程,一定要為后人留下遺產而不是遺 憾。不回避地說,現在有些專家在為項目做咨詢決策的過程 中,不是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(fā),而是懷著各種各樣的目 的提方案、搞“面子工程”,這樣是迎合了部分政府官員的 “政績”心理,但卻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,本質上,這就是 一個立場的問題,一個責任心的問題;說的嚴重點,是一個 人的“職業(yè)道德”問題。
最近,徐匡迪院長在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上稱,在將 要審議和表決的新修訂的《中國工程院章程》第四條“院士 標準和條件”中,增加“品行端正”的評定。其實,不要求 做到“優(yōu)良”,只要做到“端正”,就能在國家建設中拿出 真正的、含金量高的好方案。把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心放在 心頭,做工作自然就會全心全力通盤衡量、周密考慮,不會隨隨便便拿出一個項目和方案就匆匆上馬,勞民傷財,得不償失。
另外,我也注意到,你們路訊的企業(yè)文化以太陽系為構架,把“責任”放在核心的位置,這樣很好。
《路訊》:對于現在各大中心城市紛紛投入重金大舉建設和即將投 資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鐵路,您有什么樣的看法?
王院士:當前,我國正在修建和擬修建軌道交通的城市有幾十個 之多,存在著一種盲目攀比的現象。一個城市要修建軌道交 通,其城市GDP要超過1000億元/每年,地鐵在單向客流量 上要大于3萬人次/日,輕軌應大于1萬人次/日,而有些城市 根本不具備這樣的經濟條件和客流量。
城市軌道交通是一個線型的、點點相連的、涉及專業(yè) 很多的復雜系統(tǒng)工程。軌道交通修建從規(guī)劃、設計、施 工、設備制造、安裝到調試、運營是一個龐大、復雜、多 專業(yè)、多門類的系統(tǒng)順序整合過程。并且軌道交通要和城 市規(guī)劃的穩(wěn)定性相一致,在規(guī)劃、設計、建設和經營管理 四個方面還要堅持綠色環(huán)保理念,保證軌道交通的安全、 可靠、適用和經濟、先進。城市軌道交通修成后雖然有利 于解決城市交通堵塞,改變城市布局,實現城市環(huán)境和交 通綜合治理,引導城市走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之路,但一些在技 術、經濟、法律、管理上不能達到相應要求的城市,不宜 盲目上馬。而且,一個城市最好不要同時修幾條線,這樣 不僅所需資金龐大,施工干擾嚴重,安全風險也更大。發(fā) 展軌道交通要根據我國各城市的實際,穩(wěn)步擴大,集中力 量,建設一條,開通一條。要建立安全目標咨詢評價機 制,以實施軌道交通的質量監(jiān)督。